与神对话读后感-矛盾与困惑

总览

前言

一路追寻着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人类会走向哪里, 自己是谁之类的问题. 先是求助于科学, 发现物理界梦寐以求的大一统理论, 却对人文世界无能为力且毫不关心. 一个简单的推论: 物质世界包括人类, 如果不能预测人类行为, 哪来的自信说什么大一统, 科学也不过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 不等于正确, 不等于真理. 于是开始研究人性, 研究政经哲史. 再由于生活上的无法忍受的焦虑, 又开始接触灵修和宗教, 抱着开放的心态, 尝试着做了一些冥想, 确实有效果. 但科学的方法, 逻辑思辨依旧是我判断选择分析的本, 或者说是锚, 有明显的利益关系或逻辑矛盾的文字, 我会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不予采纳.

因为这种批判的怀疑的阅读, 在读大多数灵修类的书时, 有一种深深的困惑感和排斥感, 他们只要一提到现实世界里的问题, 解决方法就是满口的美好世界, 只要人人爱-爱-爱, 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这说了等于没说. 这种感觉, 读<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有之, <与神对话2,3>第一遍读的时候直接就跳着看了. 元吾氏的文字初看有点狂傲, 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我反而比较容易接受.

被人再度推荐之后, 再读<与神对话>系列, 这种深深的内在矛盾感依旧让我非常难受, 因而有了此文.
但这个文章不是用来评判他人对错的, 只是记录一下自己当下矛盾和怀疑的心态, 前面强调了, 我目前依赖的还是开放包容的科学逻辑分析, 觉得不合理的就要去质疑, 而不是无条件地相信. 尽管 明心见性/开悟 是那么的美好, 世界的真相比自己的一切想象还要友善: 是回家啊! 是体验共享啊! 但对这些人的话语和期望, 于我而言, 必须放到普通人的体验范畴面前, 对他们的言行进行客观的观察和评价, 而不是无条件的相信. 毕竟基于自身体验的言行, 都可以说是先入为主的, 更何况他们的这些特殊体验, 世人鲜有能共情的.

真知灼见

<与神对话>中的一部分话语, 那么地充满真知灼见, 完全能和道德经, 心经, 金刚经的内容对上.譬如:

  • 对传统基督教的解构和否定, 破坏了一个旧世界, 旧观念.
  • 神圣的二分法, 神的困境. (讲的非常透彻了, 讲法也和道德经/佛教思想类似. )
    • 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的同处一处.
    • 在绝对界域, 一切所有都是本是, 应是. 不证自明的, 毫无道理的. (原书用的是”爱”, 主观性太强了)
  • 生命(生活)是一单一事件宇宙中当下此刻正在发生的事件。一切都正在发生, 在一切的地方…… 没有“时间”,只有此时。没有“空间”,只有此处 …… 此时与此处就是一切.
    • 无处须去,无事须做,除了做现在的自己的以外, 你无须去做任何多余的事.
    • 真相是:并没有什么旅程。你是你想要做的人,你现在正处在你想要去的地方.
    • 每一刻都结束于它的开始之际。
  • 好吧。那这本书又怎么样呢?这本书总真正是真的了吧.
    • 我很不愿意对你这样说,但我还是要说:这书是透过你的过滤器而出现的。我承认,你已成为非常好的过滤器。但你仍只是过滤器.
    • 因此,不要去“试图相信”你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而应试图走向完全的觉察状态。那时,就不需要相信。完全的认知会自现神迹.
    • 不;你不能用相信( believe)的。你只能知晓(know)它
    • (这里是全书中, 为数不多的”神”的自我否定, 不需要无脑的”相信”, 而是去行动, 去亲证. )
  • 如果你必须向别人表明来证明你是神,则你就还不知道你是. 神不求对任何人证明它自己,因为神没有这个需求。那些知道自己与神为一的人,或在自己之内体验到神的人,不需向任何人证明,更不需向自己证明,因而也不会去寻求如此去做.
    • 开悟了的人, 不会说自己开悟了.
    • 类似于扶贫先扶志吧. 开悟者知道直接给期望的结果不但没有帮助, 反而有害. 因而只能不断的提供”致富”的思想和机会. 有些扶不起志的人就会攻击说: “你那么富有, 你倒是直接给钱啊, 省事又方便”.
  • 任何事物,当你了解它不是真的时,它就不致让你痛苦.
    • 就像是一部电影,一场戏,在你的心灵舞台上上演。际遇是你创造的,角色是你创造的。剧本是你写的.
    • 这是对象,是观察者,卷起合而为一了。
    • 它们从来就不异于一. 是你们把它们展开, 以便生活可以在你面前展开.
    • 发自内心的接受, 包容. 世界本就是这样, 不求更多, 无需更少. 不贪求不缺憾.

方法论

在行为上的提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个可能需要一些信任, 但好在尝试验证起来也不难. 譬如:

  • BE-DO-HAVE, 是-做-有, 意念-行动-体验 范型. 这个需要重点讲一讲.
    • 大部分人的观念是完全反的, 即 “有-做-是”, 必须先有了钱/时间/对象, 才能创业/锻炼/恋爱, 最后体验创业的成功/健康的身体/幸福. 这种范型, 基本只能收获缺失感.
    • 中国传统观念更喜欢强调 “做-有-是” 范型. 这非常困难, 但坚持下来也能成功, 属于事倍功半的选择.
      • 你可以要求你的身体去做你的心所不相信的某件事而如果你的身体去做此事的时期够长,你的心就会开始将它对此事原先的想法改变,而创造另一种新想法,你就走上一个历程,将此事物创造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永久面向,而不仅仅是你做出来的某种事物.
    • 使用 是-做-有 范型的:
      • 埃克哈特.托利在<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中提到, 买彩票付房租.
      • 威尔斯·威尔德的<亚当理论> 中吉姆的买房经历以及工作方式.
      • 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 大量的”意念”式的学习和练习. 大量的自我暗示.
      • 如果无法违心的暗示自己 “是”, 那就改为 “正在”, 进行心理暗示. 不要用 “想要” “会” 这种未来的时态.
    • 心诚则灵, 不是妄言. 但要心诚却非常难, 很多信徒虽然按要求做很多善事, 但心并不诚, 他们是有求的心(典型的, 求来世). 真正的心诚, 是不强求结果的.
    • 知不是随体验而来 – 知先于体验. 强调了我们是故意忘记了所有的知识, 以便获取体验.
    • 你的一生, 并不必须去做任何事. 全部的问题只在你是什么.
      • 神性层面认为自己是什么, 就来体验什么, 就会拥有什么. 人生的目标, 由神我预设, 由做来达到或改变目标, 收获的是体验.
    • 巴夏视频中, 也着重强调了这种范型, 称之为**吸引力法则**. 但估计大多数人看巴夏更像神棍, 他超喜欢预测, 没一次是准的.
  • 如果你现在处在一个群体中, 此群体的意识又不能反映你的意识, 而你在此时又还不能有效的改变这群体意识, 则离开此群体乃是明智之举, 不然它会带著你走。它会走向它要走向的地方,而不管你要不要去. (群体意识自有惯性, 在内心和外在冲突时, 要遵循内心的渴望和指引)
  • 让每个灵魂走自己的路. (尊重他人的体验和选择, 不要随便评判对错.)
  • 学会尊重和接受别人所做的选择. 耶稣不要求别人接受他的更高想法,而仅仅是邀请.
    • 因为耶稣知道,对某些人来说,通往他们是谁的最快途径乃是通过他们不是谁.
    • 释迦摩尼在这方面做的更”过分”, 第四次”放任”了琉璃王大军对自己祖国的进攻.
    • 做任何事, 尽可能换位思考, 然后做到问心无愧即可. 在巨大冲突矛盾中, 理性已经接近崩溃, 只能用直觉行事了, 此刻最终的选择最能代表自己是谁, 体验了什么.
  • 你们是身、心、灵的合一体。这既是你们的荣耀,也是你们的奇妙。因为你们往住同时在这三个层面做決定和选择一一而又并非相合无间。你们常常身体要某一事,心寻求的是另一事,灵渴望的却是第三种。这种情況尤其在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因为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分辨哪些是对身体“好玩”的事,哪些是对心有意义的事,更不用说哪些是跟灵共鸣的事了。你们的选择互相冲突, 身、心、灵不是一体运作. 创造历程就在所有的层次同时运作,产生混杂的结果。如果你的生命是和谐的,你的选择是一致的,则令人惊奇的成果便会产生。
    • 痛苦和矛盾往往来自于身、心、灵的不和谐.
    • 当身心随着贪嗔惯性般的依赖原有路径时, 砰地一声撞到痛苦之墙, 此时就给了自我一个反思和改变的契机.
  • 你们死时的意识是什么, 你们就经验到什么
    • 相信地狱, 便体验地狱. 相信天堂, 便体验天堂.
    • 佛教比较通透: 哪有什么佛祖恶魔, 天堂地狱, 一切皆幻相!
  • 为了有意识的实行你的新观念,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去做你的经验的原因,而不是承受你经验的后果。要知道,为了知晓和体验你真正是谁、你选择是谁,你并不必须在你个人的空间或个人的经历中,创造跟你是谁相反的东西.
    • 佛祖试图阻止灭国战争三次, 但失败了, 但真的失败了吗? 从现实世界看, 是的.
    • 但从更高角度看, 他们的灵魂经受了考验, 坚决不自己打自己, 从而, 升华了, 去体验更高的层次了.
    • 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 不同的选择. 逃避逍遥? 委屈隐忍? 出卖理想顺从现实? 矛盾困惑?
  • 最后要注意的是,不要试图“摆脱”任何东西。凡你抗拒的(ress), 就会坚持(per”sist)。当下接受, 承认, 就会慢慢消融.
  • 到底应该先有信念, 还是先有观察? 那才是问题的中心!!! …科学的结论说,没有任何被观察到的东西是不受观察者影响的…观察的局限性: 你看见的是你所想看见的! 忽视了不想观察到的东西.
    • 即不盲目相信理论/信念, 也不盲目相信观察. 这是个本位问题, 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相互促进.
    • 顺便一提: 当下的物理界走上了先射箭(理论先行), 再画靶(查找现象)的道路. 这和宗教创造一套理论, 再用个例来证明, 有本质上的区别吗?

自相矛盾

但另一个方面, 作者绕来绕去, 又在反复强调宗教的爱, 只有爱能解决一切问题… 而且举的例子基本没有一个是科学承认无疑异, 简直就是听说过什么, 大差不差就拿来当论据了. 这种看着很有启发, 看着看着又发现逻辑无法自洽, 自相矛盾的书, 真是头疼. 而灵性类的书, 往往具有这种特点. 灵修类的书籍在这个节点上, 大声疾呼的本意当然是好的, 但给出的解决方案: 爱-爱-爱, 真的是让我看的有点可悲. 但凡研究过一下政经哲史, 学过一点囚徒困境和博弈论, 就会知道, 还有七情六欲比较心的人, 真去执行, 就会害了人家而非帮助人家. 因为真信了, 现世报的结果必然是吃亏, 越信越吃亏, 由于得失心尚在, 绝大多数人是放不下这种吃亏的感觉而泰然处之的.

  • 如 < 山居性纪:性是种子禅是花开 >, 作者已明心见性. 但主观上明显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袒护之心, 居然将日本的经济腾飞归因于禅道文化的良好传承. 事实是美国当时需要利用日本对苏联和中国进行地缘包围, 因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是地缘政治的因素决定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
  • 萨古鲁TED自述他的开悟经历, 他讲的万物同体经验我完全相信, 对于他的理想, 没有任何嘲笑的意思, 我只能说比较理想主义. 他的想法和行动的核心内容是:”如果我们的领导人也有这种万物同体的感受, 那他就一定会爱每一人, 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好”. 显然, 他不清楚权力的来源. 权力来源于他人的认同, 他人的认同来源于当权者符合他人的期望和利益. 如果领导人的行动不符合他手下一帮人的利益, 集团就会从内部分化. 这也是为什么<让子弹飞>中, 理想主义的张牧之必然会被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背叛. 当然萨古鲁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理想, 以他的修为, 结果不重要, 过程最重要.
  • <与神对话> 里, 举例的随意性:
    • 有极为先进的科技, 没有先进的思想, 导致毁灭. 举例是亚特兰蒂斯, 学术界高度存疑…
    • 强调母系社会的存在和美好, 学术界存疑…
    • 环境问题的举例: 广泛种植大麻…
  • <与神对话> 里, 对爱的误用和偷换概念, 及其它相互矛盾的说法:
    • 作者对爱的定义: “爱,是那没有限制的。它没有始,也没有终。没有前,也没有后。爱永远是(存在):现在是,过去是,未来是”… “所以爱也是永远,它是永远的实相”…”爱没有要求. 这就是爱之所以为爱”
      • 正常的爱: 恨的反义词, 有恨才有爱. 作者整个就是重新定义了一遍爱. 然后反复强调”爱”的重要性.
      • 把句式中的爱, 替换为 神/道/一/真理 任何一个想强调的词汇, 没有任何问题!
    • 你们无法忍受神对任何人的爱都不特别,因此便发明了虚构的想像,认为神只为了某些理由而爱某些人。你们把这种虚构的想像称为宗教。我却称它为亵渎。因为任何想法若以为神对某人的爱多于另一个,就是虚妄的.
      • 无区别的爱, 没比较的爱, 怎么体现出爱? 爱这个概念, 天然的就有比较关系在里面.
      • 道德经多直接, 这个神, 也就是天地.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 然而我告诉你们:我的爱是没有限制的,没有条件的.
      • 等同于, 你们都不特别, 神无所谓你们中特别的一个.
      • 因而, 战场上以爱的名义, 相互残杀, 神不爱不恨不惋惜不救助. 需要的只是千种万般的体验.
    • 然而,你们的“基本本能”不是生存,而是公正、合一与爱。这是一切处所、一切有情众生的基本本能。这是你们的细胞记忆。这是你们的天性….. 你们基本天性不可能是“邪恶”的本能与天性.
      • 屁股放在现世的生命感受中, 从实际共同的经验出发, 从植物到动物, 都在相互”竞争”之中, 获得更多的资源, 从动物交配中, 从大自然中. 资源是增量的, 可以合作共赢; 资源是存量的, 竞争生存. 资源是减量的, 相互伤害.
      • 一切皆神/我, 为合一. 因为体验合一, 没了分别心, 是为公正. 但公正/合一也只是一个瞬态, 而非永恒. 万物合一的当下, 立刻就自己摔个粉碎, 从一个个最底层, 最自私的我, 慢慢获得体验, 获得回忆.
    • 凡是忽视了我们一体性的意念,凡是将我们分别的观念,凡是宣称我们并非一体的行为,都是”幻相”。“另一队”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你们实相的一部分.
      • 扯淡. 都是幻象, 或者都是实相.
  • 我对<与神对话>系列的评价:
    • 是有益的突破, 是有害的新宗教. 他以人类存续为目的, 打破了一个旧宗教, 却潜藏着一个新宗教, 这是一种执念, 执念是船, 是工具. 如果利用了执念, 最终没有告知这是执念, 没有告诉大家这只是船, 你们要把执念放下, 把船砸个稀烂. 那他的理论就可以被统治者轻易利用, 就是屠龙者成恶龙的故事.
    • 作者只是抛弃了一个他自己不喜欢神(有奖惩机制的神), 选择了一个他喜欢的神(慈爱的, 宽容的神). 奉劝大家, 要信任后面一个”真神”. 他终究, 是没把”神”请下神位.
  • 第二种范型转移 - 精神转移, 也就是灵性的觉醒.
    • 这要发生的话, 就是一次新的”文艺复兴”. 至少是资本主义走到极值, 崩塌. 权力走到极值, 崩塌. 整个人类旧信仰崩溃, 从文化废墟上新生而出.
    • 以千万年来叙事, 告诉别人会有全人类灵性的觉醒这么一天的, 没任何意义. 我们都知道太阳会燃尽, 但这不是普罗大众会去担心的事情.

理论启示

还有一部分, 对我认知更宏大世界的理论框架也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譬如:

  • 灵魂的惟一愿望是,把对自己最大的理念变成最大的体验. 在此之前,所有的只是玄思默想. (诸相非相, 皆为幻相)。
  • 醒是此一意识被唤醒,万有的各个层面觉察到其本身实实在在说,那真的是自我意识 … 然后,渐渐的,它意识到所有别人,然后,意试到没有别这一事实-一切都是同一个 … 最终,是辉煌灿烂的我 (这段描述和终极真相, 回家的感觉有点相似)
  • 由于灵魂(神)的最大欲望,就是体验它自身为创造者,又由于一切都已被创造,因而除了找一条路忘掉一切我们的创造外,我们别无选择.
  • 藉由你们,我体验我是谁,我是什么. 若非你们,我可以知道,却不能体验到. 知道与体验到,是不同的东西. 我会时时都选择体验, 我真的这样做–藉由你. 这乃是神成为神的行为。这乃是我成为我一-藉由你. 这乃是一切生命的意义.
    • 于我而言, 这一段回答了各个面向的问题, 我是谁以及存在的意义, “神”的目的.
  • 生命中的一切都只是视角的问题。如果你能继续看清这个真相,你将开始领会到神的宏观真相, 会解开整个宇宙的奥秘:一切都是同一回事……如果你们能够记得这个真理一一你们的视角创造了你们的意念,而你们的意念创造了一切如果你们在脱离肉体前记得这个真理,而不是在脱离之后,则你们整个的人生都将改变. 而要控制你的意念之路,就是去改变你的视角.
    • 因而, 无所谓是非对错善恶, 无本可位, 特定的观察角度, 产生本, 进而产生阴阳之位.
    • 屁股决定了脑袋. 观察角度决定了相对观念.
    • 切换视角后, 能有全新的理念在科学界非常之多:
      • 从坚持地心说而不得不采用的”均轮”和”本轮”, 到易于理解的日心说.
      • 从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 到相对论的绝对光速.
      • 傅里叶变换, 将震动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之间转换. (如果万物皆震动, 那时间也只是由观察方法带来的一种属性, 转换视角就可以不存在时间, 万物已存在, 正存在, 将存在).
      • 欧氏几何->非欧几何(罗氏几何/双曲几何, 黎曼几何/椭圆几何). 数学界先有本, 后有位. 故而本一变, 位全变.
  • 如果灵魂以人的形态回来,那总是由于要更进一步体验,演化。人类本身就有许多演化层次,这是可以观察与证明的,一个灵魂可以回来千百次,而仍继续向上演化。然而这向上的,这灵魂最大的渴望,是不能由回到较低的生命层次而达成的. 因此,这样的回返是不会发生的。在灵魂和“一切万有”达成最终的重新结合之前,这是不会发生的.
    • 灵魂是在完美的状态下, 直接失去所有, 降到最底层, 再慢慢往上累积体验, 回到完美的状态.
    • 可以解释 博弈论的不对称性问题. 即善恶不对等问题.
      • 假设一个群体全部是”善的合作”, 那么只要有一个人变为”恶的自利”, 立刻可以获得额外收益.
      • 假设一个群体全部是”恶的自利”, 那么至少需要二个人以上同时愿意”善的合作”, 才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 因而, 纯理性的逻辑角度考虑, 产生了善恶不对等问题, 整个体系更容易向”恶的自利”发展, 最终推导就是人人自私自利.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 万物的本性都隐约记得”万有合一”, 且由于演化上的”向上”, “善的合作”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 而到了”极善”之后, 立刻”将自己摔个粉碎”, 忘却合一, 来到”极恶”的状态, 再慢慢地回复到”极善”. 周而复始.
  • 试把宇宙之轮想像为光碟机。所有的结局都已存在。宇宙只是街头看你们这一次选择什么。而当游戏结束,不管你是输、是赢宇宙都会问你:“要再玩一次吗?”
    • 开放式的游戏体验: 速度自己选, 路径自己选, 感知强度自己选.
    • 创造的含义: 是观察角度的创造. 不同的身份, 不同的频率, 不同的路径, 造成不同的体验. 而所有可能的结果, 都已预设其中.
    • 因而: 所谓因果律, 是路径问题. 如果路径是一个回环, 就会由果得因.
    • “路径” 也很可能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受到观察/被观察的影响.
    • 这个假设, 直接解释了开悟者无所谓人类存亡的态度, 因为没什么需要改变的, 只是每个”我”的选择不同.
    • 可以参考 stephen wolfram theory of everything, 用简单的规则替换, 不断的重复, 就能构建出不同的图形. 重要的是, 这个模型在底层设计上, 符合观察者-被观察者模式.
  • 永恒时刻包含所有“可能的各种可能性”。
  • 天才并非创造答案的人,而是发现答案已然在那儿的人。一个天才并不创造答案,是发现答案.
  • 你是生命与道路。世界将跟随你。这件事由不得你选择。这是唯一你不能有自由选择的事它就是那样。你对你自己的理念如何, 世界将跟随。一向如此,永远如此。你对你自己的意念在先,外在世界的物象表现随之.
    • 如果一个路径代表一个自认为的”我”, 那就是同一时刻有无数个”我”, 再体验所有的可能性.
    • “我”的改变, 到底是否能改变集体的幻相路径? 存疑. 根据假设: 人类灭绝和人类度过环境危机的结局同时存在.

结语

到底哪边是现实, 哪边是幻想, 到底谁处在信息茧房中? 亦或是都对, 只是观察角度不同, 时空概念不同, 从而结论也就不同?

我, 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特异功能, 没有任何异于常人的体验, 没有明心见性), 在对这个可观察世界的尽可能客观的观察分析后 , 需要在此把这些感受写下来, 把这些困惑和矛盾写下来. 然后才能放下这些困惑, 继续在灵修上前行, 去追求亲证. 如果忘了这些感受, 跳过诸多的步骤, 直接告诉大家世界是美好的, 要大家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 那等同于以自己亲历的主观感受, 讲了一个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和认同的理念, 那和”何不食肉糜”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就普通人可观察理解的世界而言, 分析历史, 分析政治博弈, 分析统治手段后, 我的结论是: 这是一个以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为基础, 以枪杆子威胁, 以钱袋子诱惑, 以笔杆子洗脑, 相互博弈而来的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枪杆子和钱袋子利用的正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恐惧与贪婪; 枪杆子能剥夺你已有的, 钱袋子能给与你更多的; 笔杆子来洗脑, 形成道德和文化, 使得权力/资本的交接有了惯性, 有利于低成本的提供社会稳定性, 形成这种惯性后, 笔杆子更可以部分替代枪杆子和钱袋子, 对人进行予取予夺.(集体主义文化中的荣誉感, 耻辱感. 宗教主义文化的天堂地狱轮回说. 消费主义文化中的笑贫不笑娼, 物质攀比).

在接触了解了宗教灵修后, 也必须承认, 极少部分人修身养性去掉了贪嗔痴疑慢的, 但比例太少, 基本不对世俗世界构成影响, 这类人也不太关心政经界的博弈法则, 更无意先适应后改变这种法则;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 绝大部分人内心是向往被包容, 被理解, 被博爱的. 我相信, 这种天然的需求来自于那个”万有”, 我之前的结论忽略了这个基本属性, 有了这个属性, 才能解释为何有那么多的理想主义者. 但在权力和资本博弈的最中心, 这种需求也是靠边站的. 因而当下的世界, 只要抓住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 权力和资本的斗争, 国与国之间的发展走向和对应措施, 是可以通过博弈论分析出潜在的各种走向的.

目前全球是资本主义世界, 核心矛盾是资本分配问题. 只有让资本主义发展到极致, 资本主义才会灭亡. 从这个角度看,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极大延长了资本主义的. 资本主义的龙头国家是美国, 美国不倒, 资本主义不死. 而美国目前只是盛极而衰的阶段, 离完全倒塌尚有时日. 资本vs权力, 由于资本天然的见利忘义属性, 资本必败. 中央集权的龙头国家是中国,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权力模式不变, 中国就不会走出历史周期律. 只是当下世界, 资本更为强大, 因而权力在利用民意对抗资本的侵蚀, 人民群众也寄希望于通过集权的方式, 选出政治强人去解决日益疯狂的资本. 那权力胜利之后呢? 如何解决权力分配问题? 中国不倒, 中央集权不亡. 在全球或和平或武力统一之前, 阶级/国家/信仰/民族矛盾将混杂着影响这个世界的走势. 这是历史的惯性, 这种巨大的惯性, 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个人身在其中, 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却很难改变什么. 即时势造英雄, 而非英雄造时势. 而资本的趋势和权力的趋势, 我实在是看不出百年之内有什么改变的契机. 境随心转, 个人周边的事物较容易做到; 但我理解不了一个群体性的境又如何随个人的心而转呢? 像玩游戏一样, 死后直接跳出这个世界?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和平世界体验?

综上, 我只能在矛盾中前行, 信自己判断分析后相信的修行方法, 去亲自实践验证. 通过此文的分析, 对于人性我倒是多了一份理解和希望, 除了贪嗔痴疑慢, 还要加上一个自己遗忘了的终极目的 – 体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