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总领——明心见性

总览

转载自 微信公众号 禅医堂 灵天赐 修行总领——明心见性

另见作者最早在知乎的一篇回答, 由于两篇文章有诸多分别, 我都转载了. 见开悟是怎样一种体验?


真修自求自印,假修外求外印;
有感禅宗衰微,邪知邪见盛行;
以下,皆为禅宗以心传心之秘。
顺应时代发展,在此无私分享给诸位实修实证的求道者。

若无实修实证,或未到所言之处的修行者。只会‘自以为’能懂。
事实上,绝无可能真正理解。
大脑领域以外的存在,注定无法用大脑理解。
若是真修,有此缘法,勿要自大,心生我慢,以至此文,明珠暗投。

禅宗开悟,需过三关:
初关——明心
重关——见性
末后牢关——承担

初关——明心

何谓明心?
明心,即知‘心’之所在。
想知‘心’之所在,必苦炼‘观察’
何为‘观察’
‘观察’即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正在想什么?自己正在做什么?自己正在起何种情绪?
常规所见的四念住、日夜念同一句咒语、数数字、数呼吸、数佛珠等诸般法门,只是为了收束心念,凝聚意识强度,增强意识敏感度。
本质上,是为了增强“观察”力。
使常人平日里飘忽散逸,被外物牵引的意识,全部集中起来,逐渐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有多么‘失控’。
‘看见’常人看不见的现象,‘察觉’常人察觉不到的思绪。

常人意识,为一无法自主的提线木偶。
自认为客观理智自由,实际被各类后天知见、欲望、情绪等外物操纵,毫无半点自由可言。
随着观察力的持续锻炼,意识清晰度的不断提高。
个人将逐渐体察,脑内一个个念头的飞速起落,情绪不时在体内的上下翻涌。

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应常思以下两问:
1、情绪,从哪来?
2、脑中,一念起,一念落,二念之间的那道‘空白’,是什么?

日常,对观察力的锻炼,积累得足够。
修行者,可找到一个‘入处’,安放顽心。
一道保护罩,将自己和外界隔绝。
外缘消散,无有恐怖。
实际上,这只是一道前菜。
出现后,细心保任。
一段时间后,感受会消失,令人怅然若失。
然而,此处不过路边一景。
看过即可,不值一提。
不少修行者,无过来人的指引。
至此处,反复沉浸于一时心景。
误以为这是‘开悟’,努力的想‘回去’,并试图‘保持’。
从此,止步不前。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然而,经由此‘入处’,却可入手寻求‘心’之所在。

‘心’是什么?
‘心’在哪?

以上两问,为明心关卡的究竟之问。
无法用言语、文字、逻辑回答。
任何人脑想出来的答案,都是错误的。
只有真正见证,方能真正明白。
修行者,不断感受上面的两个问题。
继续让观察随时间,积累增进,逐日进步。
此处,乃水滴石穿的细腻功夫,无半分取巧可言。
一段时间后。
某一天,观察火候达到。
清晰地捕捉到,那一念起,一念落的瞬间。
水滴石穿的刹那,遁入了那丝‘空白’中。
当下顿悟:
念头是念头,情绪是情绪,它们不是你。
念头和情绪,是天空中飘过的白云;你,是白云背后那片无染蓝天。
这一刻,个人意识,全面升华。
之前,还需时刻提醒自己。
努力维持的不间断的‘观察’。
此后,‘观察’永远恒定,再不需刻意维持。
无论白天黑夜,无论现实梦境,清晰的‘觉察’,永恒随身。
仿若盲人,忽然睁开双眼。
整个世界,都生动活泼起来。

五祖弘忍,考验弟子。
神秀和慧能,因此留下的传世名偈。
在此,一并说破: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认为:
人的身体是智慧觉悟之树,心仿佛放置明镜的梳妆台。
应要时时刻刻的擦拭打扫,不要让身心之中残留尘埃。
神秀的见地,未破初关。
他觉得,自己要去努力‘拂拭’
因此,见地停留于磨练‘观察’的阶段,远未达到‘水滴石穿’的境地。
所以,五祖才会说:
若依此法修行,常人可不堕恶道。
但,依然不得门而入,无法获得无上菩提。
《慧能》
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慧能的偈子分为三个部分,在此逐一阐释。
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解:我下面写的这两首偈子,是我的本心自然呈现的,人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而去学习各种修行法门,是毫无助益的。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证本性,便可领悟一切修行法门的本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

解:智慧是无需树体支撑的,明镜也无需台子支撑,佛性是一直清净的,哪里会染上尘埃呢?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解:心才是那颗智慧与觉悟之树,身体才是那个存放明镜的台子,明镜是心,心是本来清净的,哪里会染上尘埃呢?
六祖慧能当时的偈子,表明他不仅突破初关,彻底明心。
同时,也对‘性’也有了瞥见。
明白,心是‘本清净’的,佛性也是‘常清净’的,不会沾染尘埃,所以无需拂拭。
也是为何,五祖会让慧能,半夜入屋。
使其顿悟‘见性’之妙,及衣钵传承的奥秘所在。
初关的破关秘钥,只在三个字——“观察者”

重关——见性

人的心智,渴望攀援境界。
见过无数修行者,明心未到,急于要‘见性’
甚至误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不退转即可。
讲见性之前,给诸位留下一个标准。
无论何人,均可以此标准,衡量自己是否完成明心的修行。
真正明心的标准,只有一条:
每天24小时,时刻不忘不丢的“觉知”
是的,每天的24小时中,少了哪怕一秒,也是不对。
无论做梦还是清醒,无论梦里是否还记得自己,都无法停止的“觉知”,方是踏入明心的标志。
也是禅宗修行中,第一个入门的门槛。
当然,常人会觉得不可能。
然而,修行本就行走于常人无法想象的未知领域,为不可思议之学问。
这,只是入门。

不少狂人,以为是涅槃,是开悟,是究竟。
闻听此处,当下忏悔,还来得及。
没明心的人,见性无从下手,不必过度奢求见性。
明心到见性的时间间隔,无论再短,也会有一个过程。
哪怕一悟到底,也须从明心入手,方可避免被相带走。
如今修行者,渴望瞬间开悟,究竟涅槃。
不去虚心求取,也无诚心问法。
不识本心自性,终究落于狂禅。

重关修行,只在三点:
诚心、真师、消融自我。
诚心:秉持内心中最真诚的愿望,诚心诚意的求取正法
真师:修行过来人的指点,言传身教,以心传心
消融自我:时时刻刻于一言一行之中,不断消融自我,除去后天虚妄假我,先天本性自然现前
没有诚心的人,无法听闻正法,无法信任正法;
没有真师的人,陷入邪知邪见,难以醒觉自拔;
不去消融自我的人,被贡高我慢束缚,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聋而不听,瞎而不见,邪知邪见,害人害己。
想快速的突破重关,不必逃避社会,不必遁入山林。
烦恼即是无上菩提,人世方为究竟道场。
勿要在道离道,又去求道。
处理各种矛盾,各种事件,直面痛苦,实为修行者进步的苦口良药,是消融自我的天赐良机。
真心是道场,真心是净土。
烦恼与菩提,本为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向。
逃避烦恼,即是逃避觉悟。
直面烦恼,秉持真心,不断捶打,剔除自我,返还本来。
感触,不断深入。
如果,修行者走在正确的消融自我之路。
随时间推移,将切实的转变所在环境,及周围每一个人。
心能转境,心能转运,真实不虚。

任何方法,任何书籍,任何教派,都可一用,不受拘束。
智慧增长,逐步体认到以下四点:
1、诸教同源
2、外界为心的投影,心变则境变,而非境变则心变。
3、一切烦恼,皆起于后天妄想
4、三心不可得

多流泪,使心彻底柔软。
回忆幼时一切痛苦回忆,找出所有痛苦情景。
带入当下,忏悔和宽恕,倾倒出所有的垃圾。
释放埋藏于记忆深处,一切的仇恨、恐惧、情绪。
修行过程中,遭遇种种异相,种种暂时性的心景,不一而足,因人而异。
过了心景,一切会恢复正常,
最后,专注于不停的打击自我。
待功夫用尽,身清体净,诸缘聚合之下。
‘自我’失去喂养,越来越虚弱,越来越无力。
对心的遮蔽与操纵,越来越无法维持。
某个瞬间,由某个或普通、或古怪的契机。
便可一眼瞥见世界‘真相’。
此刻,即是无数人心中,念念不忘,无比神圣的‘巅峰体验’。
所谓——‘大彻大悟’。
虚空破碎、天地颠倒等等异相,在感知领域真实不虚的发生。
出现什么,因人而异,不一而足。
唯一特点,是这种强大体验降临的时刻,永远从内到外的改变一个人,使其脱胎换骨。

一股无比强大,充满震撼的磅礴能量。
自我消融,种种喜悦,无法用言语形容。
世人追求的性高潮,不及其中万一。
更不提,幻想之流。
那种感受中,会真实明白,何谓真正的:
“朝闻道,夕可死。”
死亡也无妨,无上限的绝对幸福感。
此后,再无世间任何感受,能够超越。
这即是‘见性’,见证你的‘真如本性’,彻底脱离五官意识的幻相,体验到一刹那的‘绝对真实’。

巅峰体验后,很长一段时间,自动进入‘心生法喜’的阶段。
什么都不想干,看见什么都觉得很幸福。
万物都有意识,万物都在微笑。
每日,都会情不自禁的露出微笑。
是啊,怎能不开心呢?
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到家中。
惊讶发现,原来,自己从未有一日,真正离开过家。
除狂喜以外,再无言语,可以形容。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而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见性的破关密钥,只在四个字——“消融自我”
然而,这也是见性终关前的一个大景。
不过,见性之景,较明心之景,不可同日而语。
若地之鱼蚁,与天之鲲鹏。
无上美妙,让人迷恋,误以为这就是终点。
见证本性后,会有一道极为玄妙的‘隐形之门’。
见证者,将100%的确信无疑,他‘开悟’了,无论问自己多少次,都会得到准确无疑的回答。
“是的,我见证了绝对真理,知晓前世今生,明白人生于此的意义,绝对是开悟了!”
心中欣喜若狂,恨不得奔走相告,将感悟和与所有人分享。
一段时间后,习气席卷。
根性重返,各种不足与矛盾,重新冒头。
淡化许多,依然存在。
无过来人指路,此人会逐渐被傲慢侵蚀。
妄图指点江山,评判他人悟境。
最终,不得不承认,世事无常。
各类形式的‘满足’中,会困惑很长一段时间。
进入社会,与周围进行交互的过程中,迷惑将进一步强化。
如果,能对‘我开悟了’这件事,产生疑惑。
算是踏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此处,平凡无奇。
无任何稀奇古怪的心景,没有什么印证。
却是见性中,最为凶险之所在。
任何一步踏错,任何一个细微的认知失调,便再听不进任何言语。
要成佛成仙,普度众生了。

终其一生,卡死此关的修行者,不知凡几。
到死,他们都不知道。
自己到底做错什么,又错在哪里。
反而觉得,所有一切,真是好极了。
所见一切,完美符合自己对‘开悟’有过的一切美好幻想。
不少人会觉醒‘天赋’或‘天命’,有的还会修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神通’。
因此洋洋自得,有的人从此门徒络绎不绝,或是史书中留下名讳,或是自成一派。

唯独,对修行做到了100%真诚。
绝不欺骗自己,始终对一切异见,保持开放态度的修行者,才可有惊无险的度过此关。
契机,十分平凡。
有人盆落而悟,有人鸟飞而悟。
顿悟,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开悟,并不存在。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
‘你’,不存在。
这句话,十分深奥。
其中,特别多微妙的讲究,很深的领悟境地,以及诸多修行细节和火候,还有更多玄妙难言的东西。
这里,用文字无法讲述。
只可心传,心印。
记住这句,到此关时,多加感受。
‘你’不存在。
开悟,也不存在。

这是为什么,禅宗讲:
“悟前,砍柴挑水吃茶;悟后,砍柴挑水吃茶”。
亦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第三重境界。

区别在哪?
区别,在这个‘我’字。
你,是谁?
见性,将会亲眼目睹这个答案。
如同见一树一鸟,真实不虚的见到。
入道者,不会向人嚷嚷。
‘我开悟了!’。
因为,他们明白,没有开悟这回事。
以为自己开悟了,感觉自己开悟了,宣称自己开悟了,认为有开悟这回事,均是画中人,是‘我’在作怪。

此关后,觉者随心所欲,言行无碍,随缘应物。
不强调‘开悟’这种东西。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千古玄机,我讲明白了。
不知道,你,听明白了吗?

末后牢关——承担

六祖慧能累世智慧,由见性到末后牢关。
当下承担,一悟到底,无有迟疑。
其他人,到此处。
不停反复,向外求取;
无法确认,无法安心;
无法清净,无法笃定。

此处,其实没什么是文字能讲的。
不当面以心传心,听的人没有见性的见地,完全无法讲,根本无法听。
五祖传给六祖的法,最关键也最后的,便是这个部分。
在此,我也留一个偈子:
一切过去未来,当下永恒交织;
抬头苦海踏舟,低头彼岸花开;
轮回因果不真,因果轮回不空;
善恶一心同体,佛魔一体不二;
死生不来不去,一切凡圣无别;
外离诸境无乱,生死如是涅槃。

禅宗三关隐秘,在此清晰写出。
只因我昔日的发心,在场诸位,才有机会目睹这篇文字。
虽然只是概要,简明指路。
可若不是实修实证,依然看不懂这篇文章。
会觉信息量过大,大脑过载。
自以为理解,其实完全无法理解到底是在写什么,讲什么。
这些东西,本已脱离大脑思辨的领域。
也是为何,禅宗要参话头,打机锋的意义所在。
目的,是让大脑逻辑自爆,停止运作。

开悟,非某种耗费一生去艰难求取,难以获得的梦幻状态。
不懂的人,没有实修实证,没有过来人引路。
将开悟‘妖魔化’、‘神通化’和‘理想化’。
事实上,见性之后,只是宇宙中一个心识进化的起点。
往后的境界,是无尽的。

人类,想到达那个‘点’,见证永恒不灭的生命,并非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不过,以人类的狭隘心智,将修行过程复杂化和歪曲了。
也是为何,会有所谓的‘悟后起修’。
没悟之前的‘修’,是水中捞月,不知自己在干什么。
将修行比喻为爬山,山下的人,永远看不清上面的人。
只觉云里雾里,不断猜测对方所说的东西,试图分析比较对方与自己的高度所在,觉得对方的东西自己似乎明白,又似乎有点不明白。
山上,则能一眼看穿山下的人,以及对方正在走的路。
从他的视角来看,无比清晰,因为这些路他都走过。

见性后,觉者间也没什么可说的。
相互之间,毫无比较。
听闻对方的寥寥几句话,便知对方的‘厉害’。
心悦诚服,顶礼赞叹,相互学习。

心读法

不少修行者,都希望向我寻一个正法的‘入手处’。
早期的佛经道典,时代久远,有文字与文化上的隔阂,很难让人读懂。
这里,推荐几本现代修行的正法书籍。

跟这些书看下来,见地十分纯正,走不偏。
《当下的力量》埃克哈特·托尔
《与神对话1、2、3》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山居性纪》吴光磊
——性是种子,禅是花开(若开头误以为黄书,不想想,中央编译出版社会出黄书?)
《深入浅出说心经》释戒悲——天涯论坛
巴夏视频系列——在土豆网搜索关键字‘bashar’或是‘巴夏’,寻找你需要的短视频进行观看,可忽略外星人的部分,只看意识转化的部分。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埃克哈特·托尔

结合上面的资料,去看下面的古典资料,一切都会变得简单易懂,无需任何翻译:
《心经》
《金刚经》
《六祖坛经》
————看敦煌版,传世版已被改得面目全非
《清净经》
《道德经》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不必看被篡改过的《圣经》,四本福音书已经足够

最后,给各位推荐一个读经的正确方法。
名为‘心读法’,用感应而不是思辨。
没有古文功底,也不必买那些翻译或诠释的版本。
只需一遍又一遍,反复的看原始版本便可。
蕴含真理的书籍,是简朴无华的。
有文字隔阂,影响也不大。
看不懂便看不懂,看完放一边,无需背诵。
隔一段时间,重新拿起,每次会有不同的体会。
体悟增加,每次看懂的东西,也会更多。
这样,才能越过文字的表相,读取到文字背后的真实内容。
如此,方是正确的读经法。

( 补充说明: 作者在其它回答中, 还推荐了如下书籍, 可供参考:
《一休本来是情僧》吴光磊
《菩提树下的微笑-金刚经解密》蔡志忠
《庄子说》蔡志忠
《异界生活助理神》
(这个作者很有意思, 笑~)
《韩诗外传》 (真正蕴含儒家心法的一本书)
)

=========

事实上,修行之路,不一定必须经由禅宗。
无论何种教派,身处何种修行体系。
人类心智的进化之旅,都是异曲同工的,无高低优劣之分。

以前曾以为,修行者独自修行,也没什么大问题。
后来认识到,整个修行始末的过程,必须要有过来人,不断引导。
诚心再足,累世智慧再强,根器再好,愿心再强。
依然要虔诚的求法,让过来人在自己步入歧途时,及时帮一把。

古代圣贤的积累,不是当今个体,能轻易超越的。
释迦牟尼若在今天,闻听今日之法,必能更早觉悟。
唯有站在古代一众圣贤的肩上,方能探索那无尽而又当下圆满的境界。

见性后,我不知走入过多少次岔路。
每一次,都是我的师父与师爷,不断将我拉回正途。
曾经,自以为修行结束。
其实没有,只因我还未当下承担。
有人骂我,还是赞我;
有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
有人认同我,还是不认同我;
有人诋毁驳斥我,还是顶礼赞扬我;
对我而言,都没有区别。

以前,会对不诚心者、误入歧途者、贡高我慢者、自高自大者,生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不自觉的争辩,回应。
如今,我已全不在意。
佛性本是清净无染的,是喜怒哀乐都无染的。
笑也好,悲也罢,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都是无住。
从此处,方得真清净。

最后,再说说坛经。
传世版的坛经,是失传之后,由六祖的弟子,世面上流传的三种版本,汇编在一起形成的。
中间,存在诸多谬误。
禅宗的偈子,一个字不对,意境感悟就歪到十万八千里。
各位若有兴趣,务必看敦煌版的《坛经》。
以前,我只看过《心经》与《金刚经》两书,后来才看《坛经》,总觉不是那个味。
直到师父指点,要看敦煌版《坛经》,这才明白是为何。
敦煌版中,不讲神通,不谈玄虚。
言语朴实直接,无遮掩亦无修饰。
就像能悟的人,与不悟之人的差距。

《坛经》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
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是佛教,终身而受持不退者,欲入圣位,然须传受。
从上以来,默传付衣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
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
损彼前人,究竟无益。
若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

若有疑问,欢迎留言。
有意义的问题,我会作记录,日后发文解答。
喜欢这些文字,欢迎点击下方的喜欢、点亮、收藏。
越多的点亮与喜欢,就会有越多类似这样难得一见的内容,浮现出世。
你的每一份无私付出,都将化为一个个能量涟漪,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转载自 微信公众号 禅医堂 灵天赐 修行总领——明心见性


心得体会

自己比较喜欢从全局看事物, 在发现灵天赐的这份修行总纲之前, 要自修自证太难有全局观了. 由于缺少参考系, 很难评估自己到底修到了哪个程度. 心性不够的都必然在某一个阶段, 体会到一些”异相”之后, 认为自己开悟了, 觉醒了.

之前决定实修开始时, 也是因为反复论证了道是一种”事物”, 是一种”体验”, 是可以追求和亲证的. 但道教之路比佛教之路更晦涩难懂, 潜在风险也更大(修行起来更积极主动, 也就更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心中对修行的过程和步骤充满了疑惑.

内心真是万分感谢灵天赐的分享和交流. 幸得有缘, 看到这前后两篇逻辑清晰, 层次分明的修行总领, 于我而言是如获至宝, 彻底理顺了修行路径, 进一步坚定了修行的信念.

依旧需要在此强调一下, 灵天赐只是修行方面的老师, 不盲信, 不崇拜.
尤其是对社会现实方面的观点和为人处世, 当下问心无愧即可. 目前的我对灵修界人士的很多现世观点是无法认同的, 社会发展明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惯性, 不会以少部分人的意识转换和升华而改变, 它是符合大道, 但法无常法, 其具体的规律依旧需要依靠研究和观察, 方能较为正确的发掘和获得.

修行, 我主要会参考佛教的系统来, 毕竟祖师爷释迦牟尼重点讲的就是修行的方法. 而对事物的认知, 理性分析下来, 我更接受中国传统的易经和道家文化, 以及西方的科学方法.

再次摘录Aggavara前辈在”原始佛教修学指南(博客导读)”里的语句:

本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读者应当保持足够的理性与怀疑态度
不要盲信任何观点包括本人的观点
本人观点是否正确, 需要每一位修行者严谨的通过理论学习以及禅修实践来判断

理性的怀疑和批判, 亲力亲为的实验和实践, 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 修行和科学, 并不冲突, 进一步地,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来实修, 去伪存真, 精炼出一套适合更多人的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