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之路-起疑

总览

起疑

身处互联网时代, 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茧房一词不绝于耳. 事实上, 信息茧房始终存在, 因为我们的思维会习惯于选择接受符合已有认知的信息, 进行不断自我强化. 互联网的分发机制不过是发现了这个需求, 加以强化. 知识泛滥, 远比知识匮乏来得好, 至少有得选.

思维会作茧自缚式的把自己保护起来. 这个茧, 他人是破不得的, 从外部破, 那是暴力强拆, 只会激发起自我和思维的抗拒和害怕, 把自己包裹的更紧. 只有自己破茧而出, 才可能化蛹成蝶.

方法论

最先要强调的就是方法论, 这是思维/认知的本. 我对待事物和概念, 其本, 就是本位方法论. 由于本位方法论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推论, 因而逻辑学也成为了本.
本位方法论, 大概也可归类于朴素辩证法. 核心要点如下:

  • 本: 一定范围内的普适性, 规律性, 绝对性.
  • 位: 相(第四声). 相对性, 相互关系.
  • 无位可本, 无本可位, 本位一体, 本位相生.
    • 本非本, 由位生本.
    • 本无位, 由本生位.
    • 无所位而生其本, 无所本而生其位.
  • 无论本位方法论对于不存在绝对真理的假设是否自相矛盾, 都可以不断地逼近绝对真理.

政治和经济

单独从人文学科里取政治和经济, 是因为这两者基本能对应枪杆子和钱袋子, 可以用来观察当前人文世界运行的本质.
推荐的书籍和资料如下:

  • 《自私的基因》, 里查德.道金斯
  • 《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 《失控》, 凯文·凯利
  • 《枪炮, 病菌和钢铁》, 贾雷德·戴蒙德
  • 《乡土中国》, 费孝通
  • 《潜规则》,《血酬定律》,《我想重新解释历史》, 吴思历史三部曲
  • 《气候创造历史》, 许靖华
  • 《让子弹飞》, 姜文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 《全球化与国家竞争》,《解构现代化》,《八次危机》,温铁军
  • 《卢瑟经济学》, 安生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蒂莫西·泰勒
  • 《进化动力学:探索生命的方程》, Martin A.Nowa
  • B站<鬼谷说>生物系列, 芳斯塔芙

个人拙见.

  • 政治和经济, 分解后的最小单位都是人, 更基础地说就是人性. 任何其它因素(如环境)对政经的影响, 都必然首先通过人性作用于人, 方能通过人来影响政治和经济.
    • 通过研究政治, 会发现社会是以暴力为依托, 利用人性的贪婪和恐惧, 通过一整套奖惩机制进行管理和统治, 来保持社会层面的稳定性.
    • 枪杆子为大棒, 可以带来失去的恐惧. 钱袋子为胡萝卜, 可以带来获得的贪婪. 笔杆子造就概念/主义/文化/习俗, 形成思维惯性后, 就能低成本地在思维层面进行予取予夺地管控, 部分替代成本更高的肉身和物质上的剥夺和给予.
    • 经济模式基本决定了蛋糕总量. 政治模式基本决定了分配方式. 蛋糕总量很重要, 决定了理论上的人口上限, 但由于损不足以奉有余, 历史上真正决定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的是分配方式.
    • 脑中如文化习俗, 道德规范, 遵纪守法的概念, 都只是相对的本, 不应该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
      • 文化习俗的本, 必须基于生存环境这个位来看. 汉人入胡地则胡化, 胡人入汉地则汉化. 寒带的人坚韧, 热带的人懒散. 不同的环境, 决定人的生存方式和组织方式. 由此代代相传, 形成一套适合在某种环境下生存的文化习俗, 甚至部分地内化为基因. 因而文化习俗惯性最强, 即便是帝王将相, 也只能顺应或灭族, 无法强行改变.
      • 道德规范. 是以群体稳定为目的, 发展而出的概念. 道德规范多来自于人们经验性的共识, 少部分来自于政治强人的引导. 违反道德规范, 往往会受到周遭的舆论压力, 物理性伤害不大, 精神性伤害极大. 在一个道德规范要求高度一致的群体里(如儒学君臣父子, 中国唯物主义, 西方白左), 异类多半会隐藏自己的想法来自保.
      • 遵纪守法. 根本上讲, 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法律是依托暴力来维护的, 因而只有暴力机构有能力要求人们遵纪守法. 只有统治阶级才会拥有”合法”的暴力机构.
  • 西方整套的经济学理论, 其根基就是错的. 但经济学居然也被归类于科学…
    •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对应于到人, 没有一条是成立的! 整套理论建立在流沙之上!
      • 完全理性. 假设不完全成立, 不具备普适性. 但对政治和经济玩到高层次的玩家, 基本成立. 观察消费市场就能明显地知道: 越感性的人群, 越有消费潜力可挖.
      • 充分信息. 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信息传递, 包括商业领域的核心信息, 更近似于短程力, 往往局限于某一个范围之内. 故假设不成立.
      • 市场出清. 充分信息, 双方都有替代方案的自由博弈是市场出清的前提条件. 思考一下钻石行业, 消费者端被洗脑, 生产者端完全垄断, 限量供应. 而谈及博弈, 还和组织方式, 权力分配有关. 一盘散沙的普通民众面对强权和垄断资本时, 根本没有任何选择权进行博弈.
    •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 市场失灵. 其本质是人之道, “损不足以奉有余”. 贫富差距过大, 分配方面出了问题.
      • 政府有效. 其核心为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一鲸落而万物生, 需要进行合理再分配才可能有效.
        • 自由资本主义遇到经济危机, 是大家一起死! 然后迎来新生.
        • 建制派政府高层早已和资本高度绑定, 自己就是鲸. 能行何道, 能否有效, 一目了然.
        • 拼命印钱, 扩大开支, 而不去解决分配问题, 其本质是劫贫救富, 是向未来/他国埋雷来延缓本国的危机.
    • 举个例子, 以蛋壳公寓暴雷为例.
      • 传统的租房本质只涉及到房东和租客, 中介只是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 这种关系是对等的, 易于理解的, 权力和义务不言而喻的.
      • 蛋壳公寓的本质是, 蛋壳将租客作为抵押物抵押给了银行, 获得一次性贷款后, 向房东租赁房屋, 然后将服务”免费”提供给租客. 这里面的关系立马复杂起来, 而最为恶劣的是, 作为弱势群体的租客, 由于传统的租房意识, 根本没几个认识到, 自己的本质是”抵押物”.
      • 这里面, 信息传递不充分, 房东和租客很少会理解相互关系的本质; 租客风险意识不够, 非理性人; 若资本垄断租赁行业后, 那么租赁价格将不再透明, 市场出清无效.
      • 市场出清失效在外卖行业已有所体现, 一些小型餐饮店的客源渠道被外卖平台垄断, 外卖骑手送餐时间被恶意压缩, 并对引起的社会矛盾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事实是, 配送时间的压缩不过是平台竞争算法的必然结果, 是有意为之的.
    • 一些列的量化工作, 作为原始数据, 对后续的研究很有帮助.
  • 中国政治和治乱循环.
    • 纵向读中国史书,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外戚和宦官集团基本都是为非作歹, 祸国殃民的. 最靠近皇权的势力, 也就宦官集团, 外戚集团和士大夫集团. 一个合格的皇帝, 只能在这三股势力之间玩平衡. 直至明朝, 笔杆子一直掌握在士大夫集团手上, 也就不难理解在史书中, 另外两大集团的历史评价了. 至于一直忧国忧民的士大夫集团的底色, 看看明朝末年的表现就足够了.
    • 从根本上讲, 乱起源于经济上的分配问题. 底层农民被盘剥地生存堪忧, 此时若遇到点天灾或外敌, 那就断了活路. 人性使然, 反他娘的!
    • 因而, 历朝历代(包括本朝), 要治, 必须替天行道, 打土豪分田地. 对农民进行生产资料再分配.
    • 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 王朝后续只可能朝着”损不足以奉有余”方向大踏步前进. 因为此时的中下层没有任何话语权和政治权力去影响财富分配过程. 唯一的暴力反抗途径, 是会被暴力灭肉身的. 由此, 大部分时间只能盼青天了.
    • 于国家而言, 中共是成绩斐然, 出类拔萃的. 于人民而言, 是被成本转嫁的, 从农民工到下岗工人, 再到如今中产996, 一以贯之.
  • 资本主义和民主选举
    • 横向看西方语境, 敌对势力的制度和人权都是有问题的, 需要按照西方体制进行改造. 至于改造结果, 改好了是民主自由的胜利, 改乱了敌人当然也有利于自己.
    • 当下的世界是资本主导的世界, 主要矛盾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分配问题. 博弈方式却是以国家为单位. 作为资本龙头的美国不倒, 资本主义不死.
    • 国际资本进行国家级别的割韭菜后, 该国必然乱象丛生. 对非民主国家, 国际资本会动用笔杆子宣扬民主自由, 鼓动热血青年和底层民众反抗政府. 对于民主国家, 台上的民选政府就成了国际资本的白手套和替罪羊, 还可暗地里扶持一批亲资本的政客.
    • 国际资本进行收割时, 已经属于抢蛋糕的经济战了, 用非战时的制度根本无法应对, 唯有战时制度或政治强人才能与之对抗.
    • 但在稳定时期, 民主选举制度, 民众的舆论自由权, 都是中下层争取自身利益, 参与分配过程的有效手段.
  • 只用政治和经济看世界, 会过于理性和势利. 仅看到人性的贪婪和恐惧.

知的局限性

涉及到经验主义还是先验主义.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 经验主义是基础, 有经验才可能发展出一定的先验.
而先验的理论也必须通过经验来验证, 否则只能是假设! 因而, 经验主义才是科学的本.

  • 数学和哲学是根据自我假定的本, 基于逻辑学推论而来的知识, 是完全先验的. 但要落地成为实用的知识, 必须有经验主义的支持.
  • 譬如物理发展史上, 经典物理是经验主义为先, 牛顿因为解题需要弄出了一套微积分.
  • 广义相对论则是先有了黎曼几何, 爱因斯坦觉得这个先验的数学工具能很好的量化他的相对论, 最终推演出广义相对论. 随后还进行了若干针对性的实验, 广义相对论的地位才变得不可撼动.
  • 量子力学的诞生, 并归类于一种科学理论, 进一步说明了经验主义在科学中的重要性. 另外对于”观察”这个动作的敏感性, 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佛教的缘起法”此生故彼生, 此有故彼有”.
  • 我的一个猜想是: 量子力学领域, 人类的观察手段不够了, 只能用粒子轰击粒子. 用相近的频率去观察相近的频率, 能提取出个鬼的稳定信息哦.

如果承认我们获取的知识, 是来源于经验主义的, 是离不开观察和感受的. 那就继续讨论经验主义的局限性:

  • 无论向内观察还是向外观察, 观察者必须有相应的观察感知能力, 被观察事物/现象必须可观察. 其实可以直接用信息论进行抽象分析了.
  • 因而, 观察者可认知的事物极其有限, 受限于如下条件:
    • 被观察信息本身具有一定地稳定性或周期性. (前提条件)
    • 可感知(传感器和数据分析识别, 采样频率至少是被观察信号频率的两倍)
    • 可重复感知(经验主义的必要条件, 否则只能当成偶然现象)
    • 可一致性的重复感知(科学的必要条件, 观察者具有类似的感知能力.)
    • 思想实验: 如果你在这个时代, 经历了狄奥伦娜相同的四维空间经历, 你能向世人证明什么吗, 世人会怎么的反应? (相关故事情节见, <三体3, 第一部, 公元1453年5月,魔法师之死>)
  • 由上分析可知:
    • 如果在可观察的视窗期内, 被观察信息本身处在不可观察的状态, 那无论如何都无法被认知.
    • 如果观察者本身能力有限, 事物同样无法被认知. (和草履虫谈声音和光线, 毫无意义. 而宗教里的神通/灵异现象, 一般人无法理解, 科学拒绝承认. 都是因为观察方法不同, 因而各自的经验也就不同)
    • 科学对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的要求都非常高! 因而科学可以研究的领域其实并不大.
    • 科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局部领域从经验走向了先验, 实现了精确预言!
    • 科学的更伟大之处是找到了一套方法, 让西方世界突破了宗教本位, 实现了理论-实验的螺旋式本位互生, 形成科技大爆炸, 极大地丰富了物质世界.

科学理论有自身的局限性, 自不必多言. 哪怕是科学的方法, 也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 任何实验可分为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 这就要求观察者的感知能力在同一水平, 被观察事物具有某种稳定性.
  • 因而, 能被大家认可的观察结果必然属于某种特殊情况.
  • 从唯心主义去讨论的话, 只有大家共同创造出的事物, 才具有稳定性, 才更容易被大家重复观察. 譬如股市.
  • 当然, 为了有共同讨论的基础,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属于”集体认知”的本.

保持科学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一颗好奇的, 求实的, 开放的, 质疑的心.

  • 有好奇心, 方能不满足于已有知识, 探索未知的领域和世界.
  • 有求实心, 方能客观地, 不带主观目和利益诉求, 忠实记录各种观察数据和实验结果.
  • 有开放心, 方能分享自己的数据或理论, 愿意和大家验证和共享这些成果.
  • 有质疑心, 方能愿意思辨, 去伪存真, 让经验, 思想, 理论经得起考验.
  • 如果我们具有科学的精神, 就不会武断地用已有的理论和知识去排除可能的未知, 去否定研究未知领域的先行者.

科学和宗教

主要列举一些具有相当科学背景的人, 对宗教的看法, 以及他们的一些特殊经历. 而宗教界人士蹭科学热度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可以不看, 因为这些人利益相关, 容易先入为主, 缺乏客观性.
推荐的书籍和资料如下:

  • 霍金三部曲 (了解科学前沿理论中的宇宙, 认知时空的相对性.)
    • 整个科学的进化史, 是一部转变认知视角的历史.
    • 地心说(人类中心)->日心说->牛顿力学(绝对时空)->相对论(绝对光速)->弦论(万物振动)?
  • 《物理学之”道”》, 卡普拉
    • 从信息论来说, 能重复的实验和能重复的体验是没有区别的. 都说明了被观察信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便可以认为其”存在”.
  • 《学习之道》, 乔希·维茨金
    • 大量的”意念”式的学习和练习. 大量的自我暗示.
  • 《左脑中风,右脑开悟》, 吉尔·泰勒
  • 《前世今生》, 布莱恩·魏斯
    • 无宗教背景, 结合他所处的年代和背景, 此书对他而言, 风险大于收益.
    • 后续还出版了《生命轮回》,《返璞归真》,《前世今生》2,《前世今生来生缘》
  • 西方轮回研究介绍, 天涯转载
    • 先说明一下, <西方轮回研究介绍>是法轮功官网收集的资料. 引用这篇文章是因为非宗教背景下, 轮回相关研究的中文资料太少了. 此文至少列出了作者和书籍, 我会按图索骥核查一下英文资料, 确定真实性.
    • 这里不求所有的轮回案例都真实有效, 只要有一例疑无可疑, 确认为真的事迹即可.
    • 伊安·史蒂文森(1918-2007)
      • 母亲对神学有兴趣, 他自己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借助学术手段研究”前世记忆”现象.
      • 英文书籍极多, 中文资料较少, 比较有名的是《二十案例示轮回》.
      • 更多信息见维基百科 Ian Stevenson.
    • 海伦·瓦默巴赫(1925-1986).
    • 吉娜·瑟敏纳拉(1914-1984).
      • 美国作家, 无科学训练背景, 可忽略.
      • 维基百科 Gina Cerminara
    • 《往世疗法》, 书籍存在. 作者背景没有查到.
    • 《转世之间》, Life between Life
    • 布兰·魏斯(1944-)
      • 翻译问题, 就是《前世今生》的作者布莱恩·魏斯
    • 卡洛·鲍曼(1950-)
      • 美国作家, 治疗师, 无科学训练背景, 可忽略.
      • 维基百科 Carol Bowman
  • 宗教人士的书籍, 真假自辩.
    • <轮回是否存在?我的轮回探索之旅>, 宗翎法師
      • 宗翎法師关于佛教的文章, 思辨能力和逻辑性都很强, 推荐一看.
      • 他信佛的目的性很强, 是求来世的. 但在我看来, 求来世和求今世没有本质区别.
    • 《前世今生论》, 慈诚罗珠堪布
    • 《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
  • 个人收集的资料, 真假自辩

下面, 对宗教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进行推理和分析.

  • 逻辑上, 只要找到一个“存在前世”的真实例子, 就可以用反证法推翻“没有前世”的命题。
  • 概率上的推论, 宗翎法師已经在<轮回是否存在?我的轮回探索之旅>一文中推算过, 从赌博角度看, 还是相信轮回存在的胜率高的多.
  • 而对于我们自己, 缺少的无非就是: 基于直觉的相信, 基于逻辑的相信, 基于经验的相信.
    • 在”知的局限性”中, 已经强调过, 其实经验主义是先验主义的本, 因而个人的一些亲身经历, 或者自身推导出来的思考, 最容易打破自身思维上的先验概念和框架.
    • 因此亲身经历最具有说服力, 但可遇不可求, 而且只能说服自己, 很难说服他人.
    • 我们必须仔细想一想, 这些先验的概念和框架是从哪里来的? 真的是不证自明的吗?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是非概念, 真就对是对, 错是错吗?
    • 进入社会后, 依然只讲对错吗? 走出象牙塔, 世界变成了灰色, 变得以利害为导向了. 思想里的概念, 真的完全和我们自身的经验, 我们周遭人的经验相符的吗?
    • 有了主见的我们, 就不再是一张白纸, 对于不同的信息, 意识里会进行是否可信的判断, 符合已有认知的就更可信, 更容易接受; 同样的信息, 出自于信任的人所说, 这条信息也会变得更可信, 更容易接受.
    • 如果我们生活在西方中世纪, 从小接受着一整套神学和宗教的概念框架, 对于异类且反动的”日心说”, 我们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 科学和宗教/灵修并不完全对立.
    • 科学不是万能的, 它只能解决和预测局部领域的问题.
    • 多数人心中的宗教/灵修是主观的, 道听途说的, 并没有真正尝试去了解过, 没有读过最核心的书籍.
    • 自然科学及其带来的物质繁荣, 是人向外求真的集大成者.
    • 宗教, 是人向内心求真的集大成者. 但是所有的宗教, 都被向外求的人心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欲望之尘. 譬如天堂, 轮回, 彼岸等概念后面, 都是一颗有求的, 利益交换的心.
    • 在后续的文章中, 我会详细说明基于佛教的修行方法是经得起科学方法检验的, 是可以带着怀疑的态度, 逐步验证其说法和步骤是否正确的.
    • 但这个验证的过程, 想要获得修行的成果, 必须亲自进行实验, 无人可以代劳. 因为这个实验的仪器, 是每个人的自身, 无法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传达, 只能自己全身心的去感受.
  • 只用宗教看世界, 会过于理想和天真. 希望有一个理想世界, 人性无私而美好.

哲学和数学

先表明态度. 不建议陷到哲学里去. 有兴趣可以随便看看, 用哲学思维来撬动固有观念.

  • 数学, 由本生本. 前面的本是公理和定义. 然后基于逻辑推理获得后面的本.
    • 公理的本质是大家可以公认的假设, 是对话的基础.
    • 定义则精确化了概念的适用范围. 排除了在数学领域偷换概念的可能性.
    • 数学是高度抽象化的, 脱离实际应用和体验的.
    • 数学落地的前提是, 某些事物/现象, 在符合某一套数学公理的前提下, 可以直接用这套数学理论获得整个事物/现象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
  • 哲学, 由本生本. 前面的本每个哲学家都可以自己定义. 然后基于逻辑推理获得后面的本.
    • 由本生本, 整套理论是形而上的, 无法验证真伪的, 在落地之前, 都是没有实际作用的.
    • 哲学的问题是, 文无第一, 为了前面的本, 即前提假设, 就可以开始互挖墙脚吵半天.
    • 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有相同的, 至少是类似的认知或经验. 前提条件都无法达成共识, 还能讨论出什么真理?
    • 哲学家遇到普通人, 相当于秀才遇上兵. 普通人和兵完胜, 因为普通人基于经验, 兵手里有刀.
  • B站 未明子, 主义主义哲学史分类
    • 【十分钟哲学】为什么学哲学
      • 哲学可以获得管理员权限.
      • 宗教可以格式化系统盘.
      • 儒释道是新的操作系统.
    • 【主义主义】哲学意识形态大全-总纲
      • 本质是思维上的细分再细分, 试图从思维上进行穷举. 但细分的部分真的做到相互独立了吗? 能不能同时具备2种特质呢, 譬如秩序+对立, 对立中存在秩序?
      • 推论里面, 假设的东西太多了. 而且只是假设, 没有验证. 空对空.
    • 具体到某个主义. 譬如 【三分钟哲学】【辩证法】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
      • 我就一个问题, 凭什么大家要按照哲学要求的方法去认知和思考问题?
        • 语言不是哲学家定义出来的. 是普罗大众约定成俗地创造出来的.
        • 特定词汇的概念, 本就可以一词多义, 而且可以利用一词多义来同时表达自己的多种观念.
        • 哲学使用或者说借用的是普通的词汇和语法, 并没有像数学建立起一套独立的, 毫无歧义的符号描述体系. 哲学没有权力说某个词汇或语法就应该这么解读.
        • 同一句话本就可以有不同的重音/解读/理解. 用哲学一贯严谨的思辨立场, 是不是应该把每种解读都分析归类一遍才对? (累死人)
      •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还是让哲学的单独归哲学家所有吧…

过的好不好

让我们一起扪心自问: 在这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向外求索的人生中, 自己过的好吗?

  • 我们在追求什么? 收获了什么? 终点在哪里?
  • 我们的本心是什么? 充实? 满足? 理解? 平和? 喜乐?

人类心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 恋爱中的另一半是完美无缺的, 婚后的另一半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
  • 别人家的小孩是可爱懂事的, 自己家的小孩是调皮捣蛋的.
  • 捐一百亩地, 一百万是可以的, 捐一头牛是不行的. (我真有一头牛)
  • 汉朝和罗马帝国是相互吹捧的, 清朝是被欧洲国家轰开国门的.
  • 自己所处的时代是糟糕的, 上古时期是美好的, 未来也将是美好的.
  • 地球上的异类文明是需要消灭的敌人, 想象中的外星文明可以成为朋友.
  • 这说明: 当事物和自己无直接利益冲突时, 我们的本性是追求真善美的.
  • 当事物离自己越来越近, 相关度提高, 涉及到自身体验时, 我们则显示出强烈的得失心和比较心.
  • 距离产生美, 这种心理特性和恐怖谷理论中的曲线很相似.
    • 这条曲线的最低谷, 就是生命对自身存在的执着, 对死亡的恐惧.
    • 以上现象描述的是最低谷右侧的变化情况, 属于向外求索的路径.
    • 最低谷左侧的变化情况, 则属于向内求索的路径, 属于灵修之路.

人类内在的本性是: 永不忘却的合一和完美. 因为皆自道而来, 所以必向道而去.

  • 每个人意识里是孤独和缺失的. 只有这样, 才有机会体验合一和完美.
  • 当通过感官和思维向外追寻这份本性时, 必然演化为贪婪和恐惧.
    • 个体由于这份缺失感, 就会不停地向外索取, 以填补自己的缺失, 期望以此充实自己. 是为贪婪. 永无止境.
    • 意识以群体为本时, 会希望自己成仁成圣, 救苦救难, 希望所在的群体能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 这也是一种贪婪.
    • 个体由于这份缺失感, 会觉得失去一些东西时, 自己会变地更不完整, 损害了自己的完美程度. 是为恐惧.
    • 意识以群体为本时, 会自觉维护此群体的利益, 以此获得一种归属感. 本质是一种害怕失去的恐惧.
  • 用心向内寻求这份本性时. 可以最终体验到自己就是合一和完美. 无需获得更多, 也没什么可以失去.
    • 亲证感官和思维的断续和生灭.
    • 亲证有物混成, 万有合一的完美.
    • 至此, 逻辑上便是到头了.
    • 再言便是: 无孤独无缺失, 无合一无完美; 无本, 无位; 无对立, 无统一; 无有, 无无, 无他, 无我.
    • 万物当下都展示着自己应有的相面, 处于自己应有的位置, 既完美又缺失, 既天堂又地狱. 世界就是那只薛定谔的猫, 只取决于我们自己怎么”观察”.